追忆“熊猫教父”胡锦矗:采访时谈起大熊猫保护 仍兴奋得像个孩子

杨雪 封面新闻记者 柴枫桔

2月16日晚,被誉为“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”“中国大熊猫之父”的胡锦矗去世,享年94岁。

“保护熊猫,就是保护人类自己。”2019年的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的一间办公室内,胡锦矗身穿白色衬衣,面带笑容地接受了封面新闻-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,提起大熊猫保护 ,彼时已90岁的他仍兴奋得像个孩子。

胡老当时告诉记者,他从45岁开始,从南充出发,走过卧龙、唐家河,迈过山野林间,自己和大熊猫牢牢地绑了半辈子,见证了中国大熊猫研究史的每一个重要瞬间。

半路出家

“捡屎”摸清野生大熊猫数据

45岁半路出家。提起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(以下简称“熊猫一调”)的背景,胡锦矗清晰地记得,那是1972年,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,专程去北京动物园参观了大熊猫。临别时,总统夫人试探性地提出想要大熊猫,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,得到了“玲玲”和“兴兴”两只雌性大熊猫。这一年,最后被美国人定为“大熊猫年”。

随后,中国意识到,大熊猫具有席卷全球的天然魅力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1973年,周总理召集四川、甘肃、陕西三省召开座谈会,要求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动物调查。

1974年,45岁的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,组建一支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(又称“野调队”),组织和领导熊猫一调。

展开全文

此时,中国对大熊猫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。“一九四九年前四川大熊猫就很有名了,分布也广。”胡锦矗说,但野生大熊猫到底有多少只呢?30人的野调队很快成立起来。

作为此次调查的队长,胡锦矗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。考察中,他发现不同大熊猫的粪便,其竹节长短、粗细、咀嚼程度各不相同,通过比较,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、种群数量、活动范围等——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“胡氏方法”,并沿用至今。

也是在进行熊猫一调的时候,胡锦矗开始意识到,“可能我这一辈子,都要和大熊猫打交道了。”

卧龙的脚印

“五一棚”,世界大熊猫研究的起点

熊猫一调于1977年结束,最终得出全球野生大熊猫的第一个具体数据——2459只(因一些原因,当时对外公布为1000多只)。在这次调查后,定点熊猫生态观察站的建立也迫在眉睫。

四川、甘肃两省先后划定了3个点位来建立定点观察站,但最终只剩下了一所——如今位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东南核心地带的“五一棚”,并已成为全球大熊猫研究者的朝圣之地。但在1978年刚建立时,这里只是几个简陋的窝棚。

ag区块链百家乐声明: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,与本平台无关。转载请注明:追忆“熊猫教父”胡锦矗:采访时谈起大熊猫保护 仍兴奋得像个孩子
发布评论

分享到:

受累禽流感 日本鸡蛋价格创新高
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